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通讯员 王艳丽
劳动慕课上线、动手制作纸伞、张网下湖捞鱼、深入乡村实地调研……江西财经大学始终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紧紧围绕劳动育人理念,开设特色劳动育人课堂,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劳动精神,让每个学生在辛勤劳动中发出青春之光。
“劳动使人快乐,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使人感到充实和幸福”“劳动可以是为美化环境而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也可以是为祖国繁荣而探究一个个新领域。”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在江西财经大学《大美劳动》慕课的互动留言板上热烈讨论着。2020年10月,学校全力打造的劳动教育慕课《大美劳动》在智慧树平台上线,成为江西省首门劳育慕课。学校高度重视该课程建设,多位校领导亲自担任主讲教师。截至目前,选课人数达到42.82万人,选课学校242所,慕课平台师生互动累计282.43万次,社会反响热烈。
江西财经大学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正确观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观察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主讲教师的讲解中,学生不仅对劳动概念及新时代劳动的丰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通过很多生动的案例和人物事迹,感受到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深刻内涵。
在制作纸伞的作坊里,从号竹,做骨架到上伞面、绘花,学校组织学生体验纸伞的制作工艺,学习专业劳动知识,感受民间纯手工艺品的艺术魅力。从刚开始的笨手笨脚到逐渐上手,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一把把精致好看的纸伞,而且还起了好听又有寓意的名字。
“我设计的这把伞的名字叫‘星火燎原’,设计思路来源于井冈山八角楼。”参加“纸伞文创比赛”的学生表示,在这门劳动课堂上,通过制作纸伞学党史,不仅学习了劳动技艺,又让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一举两得。
江西财经大学的劳动教育课,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在系统学习劳动理论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020年,江西财大举办首届“开渔节”,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学校蛟湖里收网捞鱼的劳动体验。张网、拉线、收网……一系列捕鱼操作有条不紊,一上午的时光,收获颇丰。“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捕鱼过程十分有趣。”2020级新生肖君豪说道,这次活动既有利于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又能参与劳动全过程,是一堂非常生动的劳动教育课。
“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应走出教室,走出课本,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劳动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运用,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身能力。”江西财经大学相关课程的教师介绍道。
在校园里,许多学生都有过“种树”的经历。挖坑、培土、浇水、记录品种和种植时间……为了使树苗能够茁壮成长,他们格外关注“树宝宝”,定期进行给树看病,争取成为合格的“种树人”。在西部贫困地区,参加支教的志愿者们克服水土不服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充分发挥劳动的奋斗精神,助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在基层企业中,很多学生通过社会调研长知识、增才干,让专业知识与实地调研有机结合,加深理解“访万企,读中国”的深刻内涵,使万企调研成为大学劳动实践的重要环节。
此外,江西财经大学不断探索劳育实践新路径,利用教室,校园、社会三个课堂,持续推进“六个一”劳动实践任务,即一场劳动教育主题班会,一个劳动周,一次生产性劳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次志愿公益活动、一次创新创业活动,锻炼学生专业性劳动素养,引导学生开展日常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劳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据统计,学校建立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35个,开展日常性劳动,每年参与学生上万人次;开展公益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实践,树立“万企调研”等品牌活动,每年参与学生15000余名,影响覆盖10万余人;学生参与“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每年参与学生近万余人。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