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车间指导学生技术
近年来,广西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打造“邻校教学工厂”,探索出一条“出校即入厂,产线即课堂”的实践教学新路径。在这里,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学生与员工身份自由切换,一场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正书写县域职教的崭新篇章。
破局
从“黑板上开机器”到“车间里学本领”
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曾面临实训设备陈旧、课程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困境。传统的“校中厂”模式因设备更新慢、岗位不足,难以满足技能培养需求;而“校外基地”又因空间隔离,导致教学与生产节奏难以协同。2017年,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本地龙头企业广西天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性提出“邻校教学工厂”,将企业分厂建在学校正对面,仅百米之隔。这一布局不仅破解了“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窘境,更成为现代学徒制落地的关键载体。
学校引企业邻校建厂,使实训基地与生产线无缝衔接;引企业师傅进课堂,将全新工艺、质检标准带入教学;引真实生产项目入实训,让学生从模拟训练转向真岗实操。与此同时,教师走进生产线更新技能,学生轮岗参与真实生产,课堂与车间的界限被完全打破。过去教电路设计只能靠图纸,现在学生直接参与企业订单生产,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举措成效越发凸显。
创新
四维体系锻造“准工匠”
教学工厂的独特优势在于系统性构建了“空间—课程—师资—评价”四维融合的培养体系。其中,空间融合作为四维体系的基础支撑,实现学习场景与生产场景的零距离切换。育人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全面对标,课程内容分解为“电子元器件检测”“液晶屏组装”等模块,直接对应天山电子的生产流程和行业认证标准。
师资队伍呈现“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生态。劳模工匠驻校传授技艺诀窍,企业工程师带教产线实操,学校教师则负责理论提炼与学情分析。这种组合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不懂产线、师傅不会授课”的局面。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教师进产线、师傅进课堂”的双向赋能,一支既能执教鞭又能拿焊枪的“双导师”队伍快速成长,近年来培养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1名、广西壮族自治区模范教师1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姓学习之星”1名、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名、市级乡村工匠2名。
评价机制同样颠覆传统。依托数字化平台,学生的技术熟练度、质量意识等指标被实时记录,企业对其岗位表现的评价直接反馈至教学端。这种动态跟踪机制,使得课程调整始终紧跟产业升级步伐。
成效
一子落而满盘活
教学工厂的落地,让实践创新育人模式释放出倍增效应。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电子专业学生双证获取率达98%,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金奖,更有多项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专利。毕业生在县域企业留任率达73.2%,成为本土电子产业稳定的技能人才池。
企业也因这一合作育人模式获益。广西天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能大幅增长,专利技术转化为企业产线效率提升20%。
专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子专业从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到跻身优质专业,其现代学徒制实践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等次。更可贵的是,这一模式为县域职教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通过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职校能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走出一条“小而精、专而强”的特色发展之路。
从“黑板教学”到“产线实战”,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用一座教学工厂,书写了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这里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焊枪下的火花、产线上的专注和师生们日复一日的耕耘。
这种“校门对厂门”的办学模式,生动诠释了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当政府部门搭建平台、校企深度协同、教学紧跟产业,职业教育也能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邓开旅 杨敏斌 李芬林)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