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学院 地方航空类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青年报   |   西安航空学院  |  2025-08-29

  西安航空学院依托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区位优势,从“为谁融、以何融、融什么、如何融、持续融”五个核心问题切入,搭建起“价值引领—基础支撑—运作协调”三位一体的螺旋动态模型,形成了具有地方航空类高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西航模式。

  价值融合:赋予产教融合灵魂

  学校深度融合育人内容与地区行业文化,构建以双重价值融合、文化认同建构和内生动力激发为支撑的价值引领机制,形成了价值导向本地化、育人路径具象化和职业规划精准化的内驱力培育体系,解决了“为谁融”的动力问题。

  实施“红蓝结合”育人工程,将“志在蓝天”的航空基因深度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课程思政+行业文化”双渗透的课程矩阵,使专业知识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打造以《航空报国精神案例集》为核心的“蓝天文化”育人品牌,润物细无声地以航空文化浸润学生。

  以“文化西航”为主题,开展“总师进校园”“航空文化进校园活动”等特色活动,建设“航空文化馆”和“航空科技馆”,成立“罗阳党员突击队”和“罗阳青年突击队”,定期开展“书香航苑”品牌读书文化活动,构建了以航空为主题的空间浸润、活动拓展和榜样引领的“三位一体”思政实践活动体系,强化学生对航空文化的认同感。

  实施“星斗领航计划”,设立“钱学森航空工程实验班”等航空特色班,持续推动“航空大讲堂”“航空科技文化节”“航空知识挑战赛”等活动,聘请试飞英雄李中华、黄炳新担任“青年导师”,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树立航空报国的职业理想。

  基础夯实:筑牢产教融合基石

  学校通过平台资源共建共享、人力资源互聘互通、制度资源协同完善等措施,将学校建在航空产业基地中,将企业生产线引入校内,形成了资源供给协同化、师资队伍双元化、制度保障闭环化的多元支撑体系,解决了“以何融”的支撑条件问题。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研人才培养模式,执行专业双带头人制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混编双师教学团队校企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实施双导师制校企共建双创基地,开展技术合作项目校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实验室,构建了物质资源互补、技术资源协同的格局。

  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大飞机规模化供应商”等定制化培训项目,设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持续推进教师企业挂职计划,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实施“特聘”“长聘”“短聘”“临聘”等柔性人才引进方式,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建立横向流动、纵向发展的双向互聘机制。

  以校企合作课题为牵引,出台绩效考核、奖励等系列制度提升教师校企合作动力,以“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科技副总认定等制度明晰双方职责与权益,以校企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双方对话长效机制,形成了校企协同完善合作制度局面。

  机制创新:强化产教融合动能

  学校通过“整合—协调—调适”三重机制,持续激活产教融合效能,将产教融合建设从简单的地理接近转换为系统化的机制创新,形成内容供需精准化、运行协同高效化、迭代调适常态化的运行驱动体系。

  校企整合优质资源,实施优势互补战略,推行X门企业实践课支撑1门理论课的“1+X”课程组合,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衔接,推动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的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有效解决了“融什么”的核心问题。

  通过联合技术密集型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共建委员会+质量监控平台”的运行架构,携手周边航空企业打造“15分钟产学研圈”,根据企业生产周期灵活安排实践环节,有效应对“怎么融”的路径问题。

  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系列制度,成立陕西航空工匠学院,与航空龙头企业共建“大飞机班”“海技班”等特色定制班,并建立周期性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制度,以评促融、以融促强,畅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道路,构建起精准、动态、持续的人才培养路径,解决了“持续融”的效能难题。

  成效显著:彰显产教融合成效

  通过系统推进价值融合、基础夯实与机制创新,航空报国理想深植人心,产教融合质效显著提升,人才培养适配度全面增强。学校70%的专业围绕航空领域开设,学校成为首批民机总装制造现场工程师培养基地之一,为中国商飞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数十场次定制化培训。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一大批毕业生走上岗位后逐渐成长为企业骨干力量,涌现出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冠军唐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冯攀龙等杰出代表。

  (信息来源:西安航空学院)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