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北省聚力打造万亿化工产业集群的战略背景下,荆楚理工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守办学育人初心使命,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方面始终坚持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精准对接省市两级产业升级需求。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学校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化工与制药学院以服务区域化工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焦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三大目标方向,立足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千亿级产业集群,培养具备“技术+管理+创新”能力的化工与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填补区域产业转型中的人才缺口,助力荆门市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服务湖北省化工产业年产值突破万亿元目标。
教育链融合:动态重构专业生态 同频产业发展脉搏
学院以服务区域化工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通过校企协同机制创新构建化工医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通过校企双元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的深度对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
近3年,学院先后有40位教师通过“双师型”教师认定,“双师型”教师占比54%;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建设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课程2门,获评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毕业生在化工、能源、环保等相关领域就业表现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人才链贯通:校企双元锻造能力 破解产业供需断层
目前化工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但人才供需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为此,学院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探讨行业最新需求和技能标准,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引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和项目,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为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近3年,学院专业课程实行“企业工程师+高校教师”双负责人机制,与行企共建共讲课程5门;以“产业需求—课程制定—能力培养”为导向,联合开发课程教材4部;学生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38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10项;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含软件著作权)133项,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30项,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10项。同时,学院依托“三宁班”“荆门医药产业班”“凯龙班”等形式,帮助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满足特定岗位需求,实现毕业即上岗。
产业链扎根:园区赋能精准服务 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
学院与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园区,参观企业生产流程,了解园区产业发展现状和企业需求。同时,邀请园区内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举办讲座,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与园区内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积极为化工医药产业园区的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此外,学院还积极参与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为园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近3年,学院合作企业从50家扩展至100余家,覆盖生物医药、绿色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聘请25名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学院产业兼职教师,组织20名老师以科技副总身份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为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培训化工与医药类企业从业技术人员500余人次。学院协同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建设服务中心、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成立荆楚理工学院化工循环特色学院,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链驱动:科研转化赋能产业变革 激活学科发展内核
学院积极与化工医药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科研团队与企业携手开展项目合作,将实验室成果带入生产车间,进行中试和工业化生产验证。创新链建设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也为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活力。科研团队的多学科交叉合作促进了学科协同发展,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近3年,学院依托药物合成与优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靶向抗肿瘤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实现科研经费进账近3000万元,取得21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转化30项科技成果。
荆楚理工学院“四链协同”育人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支点,撬动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化工与制药学院通过这一模式,为全国地方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提供了“荆楚样板”。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四链协同”内涵,向着“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人才培养基地”目标迈进,让人才链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让教育链成为链接区域经济腾飞的黄金纽带。
(作者:张华新 李昌新 刘娥)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