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构筑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高地

光明日报   |   姚春梅 李依麦  |  2025-08-08

  湖南师范大学将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需求作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盘星”,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引擎,锚定电子信息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坚的战略使命,聚焦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结构性紧缺难题,铺就“导学筑基、导研赋能、导创领航”教科产协作培养进阶之路,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芯”人才,形成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新格局。

“导学”筑基教育链 夯实卓越工程人才培育根基

  健全以学铸魂体系,提升引领力。学校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导学生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通过打造“基础通识课程培根—专业核心课程浸润—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淬炼”三阶递进通专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依托景嘉微、国科微等湖南芯片行业领军企业,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将“大国工匠”生动实践植入“行走的思政课”,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与担当精神。多名毕业生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健全多元课程体系,巩固支撑力。学校坚持立足产业需求,探索形成“以交叉融合项目为牵引、以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构建“核心基础+交叉融合+前沿扩展+实践创新”多层次高阶递进的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集成电路等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课程,连通材料、装备到芯片系统的垂直知识链,重塑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利用企业丰富资源开设一批专业拓展课,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健全自主培养体系,释放内驱力。学校依托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系统性构建“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同时分类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研究院等学科交叉培养平台,开设跨学科专项班、微专业,打造“跨学科招生—跨专业选课—跨领域创新”的三步推进式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导研”赋能产业链 注入卓越工程人才成长动能

  坚持真问题导向,推动科研育人。学校落实真实问题驱动、“揭榜挂帅”机制牵引的科研模式,让学生在产业一线解析真问题,在创新一线研究真问题,在应用一线真解决问题。将“揭榜挂帅”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科基金、省部级课题和企业委托攻关四层级项目拆解,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共同凝练课题、‘揭榜挂帅’领题、师生共同答题、校企共同评价”机制。目前,师生团队已承担湖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项目10项。

  坚持有组织科研,推动协同育人。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芯火”实践平台,组建“芯工匠”科创团队, 采用“本科生夯基垒台、硕士生立柱架梁、博士生领航定向”的“传帮带”模式,形成“导师引领、梯队接力、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格局,在集成电路的纳米世界里镌刻下科研报国的印记。“芯工匠”科研团队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18项;在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登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0余项。

  坚持学研赛并举,推动实践育人。学校制定年度“一赛一策”实施方案,实现“课程—竞赛—科研”三维联动,构建“学科竞赛打基础、‘双创’竞赛强能力、国际竞赛拓视野”三级竞赛培育机制,形成“以研促创、以研带赛、赛创驱创新”良性循环。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

“导创”领航创新链 架设卓越工程人才发展云梯

  聚焦产业需求,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学校实施“首席科学家工程”、推行“强基融创”机制,打通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工程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依托科研团队攻克关键技术,引导师生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探索,创业研发了国内首条金属基压敏传感芯片量产线,产品填补了我国民用高可靠性压力传感器产业化空白。

  整合创新资源,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学校依托“后摩尔时代物理与器件”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微纳器件与集成”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打造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搭建“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科研创新重点实验室”三层次实践创新“实景”平台。联合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集中突破关键技术,为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揭榜攻关提供“实景”实践环境。产学研案例获湖南省十大创新案例,技术入选高校产学研优秀案例。

  融入区域发展,共建校地命运共同体。学校实施“校企合作、校际联合、双师共育、师生同创”的全程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企业家30余人。依托湘江实验室等平台,探索政策牵引、项目遴选、校企共育、技术验证、资本赋能、成果转化“六位一体”机制,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建立高效的市场导向成果转化体系,团队带头人主导设计的压敏传感器芯片等已成功实现产业化,产值达数亿元。

  立足新征程,湖南师范大学将继续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路径,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布局,持续书写高等教育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的时代答卷。

  (作者:姚春梅 李依麦 张连明)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