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将民族文化视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不竭文思”,推动高质量民族题材艺术作品创作,用视觉艺术语言展现民族美术的独特魅力。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题材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展览活动相结合,持续推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广泛化传播,进一步激发民族美术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重视人才培养 打造艺术创作新主力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建设、活动开展持续培养具有卓越民族题材艺术创作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未来民族题材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主体力量。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结合各专业特色加强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艺术技能,为其今后参与艺术创作夯实能力基础。在活动开展方面,学院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今后艺术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学院于2024年开展“励行京华,行走的大思政课”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民族文化宫、蒙藏学校旧址、北大红楼等6个民族文化宣传地参观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深入挖掘并提炼石榴花、龙凤纹样、醒狮等中华民族传统纹样元素,将这些元素与浓郁的民族色彩巧妙结合,设计制作出一系列文创产品。此外,学院积极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民族美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人才助力。由学院教师为项目负责人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以专业的课程体系、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严格的生源筛选培养优秀民族艺术人才。
鼓励创作创新 产出民族题材新作品
学院鼓励师生利用所学艺术知识和技能,寻找挖掘民族美术新素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源源不断地产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新作品,以此为载体展现民族美术的独有魅力,推动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学院王剑武教授和中国美院教授共同创作的《乌兰牧骑》描绘了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在草原上为广大农牧民送欢乐的画面,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画面着重表现年轻的队员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为牧民表演“顶碗舞”,以载歌载舞的情景,体现出乌兰牧骑作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独特风采。《乌兰牧骑》是对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选题“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进行解读、构思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以浓墨重彩的表现形式描绘队员表演“顶碗舞”的情景,以大写意的笔法塑造人物的造型特征与精神面貌,通过色块与笔墨的表现,渲染出草原上灿烂的阳光。作品对颜色材料和写意技法层面进行大胆创新和积极尝试,展现出宝贵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成功入选“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2020年至2021年学院教授完成由中宣部、中国文联等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2023级中国画专业硕士在甘南写生,创作了一系列展现甘南壮丽山河与藏族同胞民族风情的优秀作品,中国画作品《等待》获第二届“遇见·虞山”——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金奖,作品《那个蝉鸣的夜晚》获银奖,作品《索朗多吉》《藏族汉子》获铜奖等,以艺术创作为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民族美术贡献青春力量。
开展多元展览 打通作品传播新渠道
学院通过开展多元展览活动,打通作品传播新渠道,让优秀的民族题材作品被更多公众所看到,实现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学院于2022年举办“源之尚——中华民族文化时尚创新艺术展”,以“打破时空限制将传统与现代融通,实现民族与时尚对话”为核心内容,对学生设计的兼具民族特色和现代元素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打造教学成果转化、设计师品牌孵化和学生创业就业的优秀发声与展示平台。此外,在国内传播的基础上,学院积极寻找机会和渠道推动展览“出海”,实现民族题材艺术作品的国际传播,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和了解优秀中华民族文化,有效增强民族美术在世界美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2022年传播交流资助项目“《纹以载道》中华民族传统纹样精品及创新设计展”在剑桥大学成功举办,共展出100余件作品,具体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精品、民族图案绘画作品及创新设计衍生品,全方位呈现出中华纹样艺术丰富的面貌,带领观众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学院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多彩民族文化的使命担当,将民族题材艺术创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推动更多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产出,通过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民族题材艺术作品推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承,让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王剑武)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