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产教融合 探索“双师型”队伍建设新路径

光明日报   |   冯大鹏 陶晶  |  2025-07-22

  湖北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深耕区域产业沃土,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为核心,通过机制破壁、路径创新与平台赋能,构建起产教融合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样本。

  学院构建了“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教学链融入创新链”的生态体系,拥有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与东贝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度联动,形成了一支“既能站讲台、又能上产线”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突破80%,博士教师比例达48.57%,在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中彰显出强劲活力。

机制破壁:产业学院重塑“双师”成长生态

  学院以“产业学院”为突破口,通过三重转变重构“双师”培育机制,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主体转变实现“单主体育人”到“双主体育人”的跨越。2013年,学院与东贝机电集团共建“东贝产业学院”,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每年投入16万元设立专项奖助学金,提供研发岗位供教师开展技术攻关,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开发。

  重心转变推动“阶段性合作”升级为“全链条融合”。校企合作从单一的实习拓展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对接、资源共享的立体化格局,专业教师定期进驻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企业工程师则走进课堂讲授最新产业案例,实现“讲台”与“生产线”的无缝衔接。蔺绍江教授团队研发的“超高效小型化制冷压缩机”项目,202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年获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政策协同助力“双师”成长。学院整合地方教育部门的“人才共享计划”、科技部门的产学研项目、人社部门的技能提升政策,推动教师阶段性全职入驻企业,为教师参与产业实践提供了政策保障与资源支持,让“双师型”教师培育从理念走向实践。

路径创新:“五结合五支撑”锻造实战能力

  学院构建“五结合—五支撑”培养体系,将产业基因深度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以教学委员会(含多位行业专家)指导为支撑。学院吸纳多位企业技术骨干,依据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方向,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教学内容与企业案例相结合,以校企共建的课程案例库为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将企业提供的产线故障数据、产品设计图纸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直面工业级设计难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训与企业项目相结合,以校企合作项目库为支撑。学院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横向课题,在实战中提升技能。徐赐军教授团队研发的“可重构袋装水泥自动装车机”(已获专利),由学生参与样机调试,成果被企业转化。

  专业实习与企业岗位相结合,以校企岗位互通机制为支撑。在国家级实训基地“黄石东贝机电设备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内,学生轮岗担任设计师助理、工艺员、质检员,企业工程师现场指导,实现“入学即入行”的沉浸式培养。

  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以“双向流动”机制为支撑。学院形成了“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产业视野,也为企业输送了稳定的技术研发力量。

平台赋能:省级实验室打通“研产教”循环

  高能级教科研平台是产教融合的“反应釜”。学院建成的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平台,成为“双师型”教师能力跃升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

  技术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陶晶教授在省级实验室攻关的“高精度智能折弯装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核心技术被转化为教学设备,学生可直接操作工业级折弯机器人,实现“科研成果即教学设备”的转化。

  项目孵化人才成效显著。近5年,学院承担校企合作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超9000万元。冯大鹏副教授研发的“智能物流仓储系统”获科技进步奖后,学院将其引入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参与项目优化过程中,掌握前沿技术、积累项目经验。

  大师引领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实验室聘请国务院侨办专家张弓、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主任秦柳等为“东楚学者”,带领青年教师攻克产业课题。2022-2024年,学院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6项,72%由青年教师主导,彰显了平台在人才培育中的引领作用。

成效突围:从硕士点落地到高质量人才输出

  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度。2024年,学院迎来跨越式发展:“机械”专业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首批招收24名研究生,实现本科到硕士培养的贯通;东贝产业班首次单列招生36人,报名竞争比创5年新高,彰显了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毕业生已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全国劳模易振明、朱汉平、陆志强,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杨百昌等杰出校友,印证了学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学院的实践表明,产教融合赋能“双师”队伍建设需抓住3个关键:以产业学院为枢纽,破除校企“身份壁垒”,实现资源互嵌与利益共享;以真实项目为纽带,推动教师能力升级与学生实战能力培养同频共振;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支点,撬动技术研发、教学改革与产业服务协同并进。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通过引导教师在服务产业前沿、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双师”素质,推动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项目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着力培养德技并修、懂技术、善创新、能实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冯大鹏 陶晶 杨菁)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