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深耕绿色低碳研究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光明日报   |   李彤彤  |  2025-07-22

  近年来,哈尔滨商业大学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战略目标,立足学科优势和区域发展需求,在绿色经济、生态治理、低碳技术与管理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潜心攻关。学校科研团队聚焦关键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理论价值和显著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包括多项绿色低碳技术方案、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成果以及低碳转型路径创新模型。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更通过转化应用、政策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度助力区域产业绿色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为解决地方生态环境挑战、推动经济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强劲的智力引擎,有力服务了龙江乃至东北地区的绿色发展大局。

突破寒地低碳技术 攻关绿色建筑难题

  在技术应用层面,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通过跨学科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绿色低碳战略,尤其在寒地建筑节能和经济政策研究方面成果显著。2024年11月,学校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成为“住建部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寒地低碳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共建单位,并承担该中心重大项目子课题——寒地建筑太阳能光电热协同优化高效技术研究任务。该中心由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汇聚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机构,聚焦严寒气候区建筑绿色低碳节能等技术,旨在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符合住建部国创中心技术分中心布局规划,同时汇聚地区与专业领域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标准研编能力建设和成果转化。这一合作将推动学校在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行业间的协同创新,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夯实科研平台基石 培育学科创新动能

  学校高度重视绿色低碳领域的平台建设与科研积累,新增“供应链创新发展省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特色膳食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冰雪经济研究中心”“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黑龙江省产业经济研究学术交流基地”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科研项目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至2025年,学校在绿色、生态、低碳研究领域获批省部级及国家级项目立项近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包括“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与地方政府绿色治理耦合机制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景村融合的绿色治理机制及政策保障研究”“农耕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绿色生产补偿机制设计及政策优化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学校凭借鲜明的商科特色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在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环境法治等方向持续发力。2021年至2025年,学校在相关研究领域产出高水平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商业经济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为学科创新发展注入“商大动能”。

强化智库服务职能 推动绿色成果落地

  在智库建设方面,学校专研“冰雪产业+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方案,打造数字、平台、线下“三网融合”的文旅康养资源开发。在创建国际商业文化研究院的基础上,从生态文明视角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推进“文化+旅游”,使文化旅游与冰雪深度融合,构建“科技赋能—区域联动—产业集群—业态融合—道路特色”的五位一体冰雪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模式。

  学校应用3D、VR等技术首创冰雪文旅数字博物馆,从空间视角,展现哈尔滨“浪漫冰城”、牡丹江“梦幻雪城”、伊春“冰雪林都”、黑河“冰雪边城”、大兴安岭“冰雪极地”冰雪产业集群与人机互动;从时间视角,展现哈尔滨60年冰雪文化历史,通过线下全息投影、VR交互等方式,让人们参与冰雪文化活动。

  学校创建“全域游龙江”文旅大数据平台,以黑龙江省特色文化为纲,分为龙江文明史、人文风情、自然风光三大模块,服务于政府、全省景区、文旅企业、从业人员、旅游消费者等,以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应用有效提升龙江文旅公共服务效能,实现“一机在手,畅游龙江”。

  学校落实一流学科协同创新项目“黑龙江省‘冰雪+’文旅康养综合体开发”产业化,文旅大数据平台和冰雪数字博物馆在太阳岛集团、亚布力阳光度假村落地转化。

  智库成果精准服务地方决策,咨询报告“以数字经济赋能冰雪文旅康养综合体建设的建议”被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协会采纳,报送中国科协学会。

  学校通过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稳步构建起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的特色研究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这些扎实且富有前瞻性的举措,正是学校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着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矢志为龙江乃至全国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事业,持续输出具有商大特色的智力支持与解决方案,贡献不可替代的“商大智慧”。

  (李彤彤)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