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四十中学学生学包粽子,让传统文化在指间传承。主父国情 摄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将劳动内容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联系,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渠道”。
在沂蒙大地上,传统文化如羲之翰墨般悠远、沂蒙小调般悠扬、柳编技艺般柔韧,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临沂市敏锐捕捉地域文化特质,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将非遗技艺、农耕智慧、红色精神转化为育人资源,以项目化、模块化特色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劳动素养,构建起“文化打底、劳动塑形”的特色教育生态。
文化解码
静态资源活化为课程
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既要依托本土文化的“精神土壤”,更需打通资源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让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消失在田野中的技艺、沉淀在典籍里的智慧转化为学生可触摸、可体验、可创造的劳动课程?临沂市选择从文化解码入手,研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课程指南》,明确将非遗制作、农耕实践、红色劳动等纳入必修内容,要求每所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4到6课时文化主题劳动课。让学生在揉制泥哨时感受“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在编制柳筐时领悟“柔中带刚”的生活智慧,在重走支前路时体会“党群同心”的红色精神,使劳动课堂成为传承文化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活态载体”。
项目重构
传统文化与现代素养链接
传统劳动教育存在碎片化、表面化、随意化的问题,严重制约学生的劳动体验。如何实现从“活动拼盘”向“素养赋能”的转变?临沂市研制《劳动课程典型案例开发指南》,基于劳动课程任务群结构,系统设计劳动项目主题,确立项目设计梯度,形成横向跨劳动类别、纵向递进进阶的学校课程方案和劳动课程规划表,并将区域特色资源充分融入课程,形成项目课程群。
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沂蒙泥哨”以“吹陶笛—画陶笛—做陶笛—研陶笛—诵陶笛”五模块为核心,学生通过揉泥、捏塑、雕花等工序掌握非遗技艺,结合《沂蒙山小调》创作陶笛曲目,并撰写《沂蒙泥哨的军事历史功能研究》等报告。临沭柳编课程则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学生通过浸泡柳条、编制果篮等实践,研究柳条柔韧性与编制密度的关系,并利用电商平台推广作品。
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化。“二十四节气里的农事密码”依托校园种植基地,设计“节气农事体验+传统农具探究+现代农业技术”劳动活动。后乡土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使用碌碡、木锨等传统农具完成小麦脱粒,撰写《传统农耕技艺的当代价值》调研报告。玉龙湾小学的“幸福农场”引入无土栽培、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学生通过种植日志、科技方案设计等多维度评估,形成“传统—现代—智慧”农业劳动链。
红色基因的劳动淬炼。“重走支前路”课程以沂蒙人民用独轮车支援前线的历史为切入点,学生在研学基地体验独轮车运输,对比现代物流技术,撰写《从支前精神到物流革命》报告。葫芦烙画课堂上,教师营造将烙画葫芦送给革命军属的情境,学生深入思考、设计、操作、解说,使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达到统一。
非遗与教育的跨界融合。临沂银河小学“草木染中的自然智慧”项目,学生采集槐花、艾草等植物,捶打印染棉布,结合美术课设计“强国有我”主题纹样,制作成环保袋等文创产品。项目还探究解析植物染料的成分与染色工艺,实现非遗传承与跨学科学习的双重目标。“书圣故里的翰墨劳动”则结合王羲之故居资源,学生体验书法碑刻拓印,参与洗砚池清洁劳动,并在兰亭诗会上创作诗词,将劳动实践与书法美学教育结合,培养文化传承责任感。
模块实施
素养进阶从无形到可视
在劳动项目实施中,临沂市创新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复杂的文化资源转化工程拆解为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功能模块,形成“课程开发—资源整合—实施保障—成果转化”的闭环体系。如将“葫芦”项目分解为“种植认知—技艺传承—设计创新”三大模块,学生在种植模块学习植物生长规律,在烙画模块掌握传统技法,在创新模块开发葫芦文创产品,实现从“文化感知”到“实践创造”的能力进阶。
将复杂项目拆解为可独立操作的能力单元,每个模块都成为文化与劳动的“化学反应单元”,整个课程便具备了自我生长、持续创新的生命力。当学生通过“种一颗豆”理解生命,通过“卖一块豆腐”认知社会,通过“助一位老人”体察人性时,劳动教育便完成了从技能训练到人格塑造的升华。
文化与劳动深度融合,劳动项目情境化呈现,学生在劳动中涵育劳动精神,临沂市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开发文化主题项目48个,1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8项案例获评省级典型案例,14项成果获省级创新奖。
推一推独轮车,烙一张支前煎饼……传统文化在临沂劳动教育的沃土里生根、发芽。临沂市的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不仅是传承文明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创新范式。这种“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临沂样本”。
朱成广 公彦利 徐文静
(作者朱成广系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局课改办副主任,公彦利系临沂市桃园中学教师,徐文静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博士。本文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项目“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劳动课程)”[JCSZDXM2022002]研究成果、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化模块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成果)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