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六位一体”育人 激发引领效能

光明日报   |   狄生奎  |  2025-07-28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引领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兰州交通大学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创新构建“六位一体”的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切实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引领效能。

强化制度设计 激发思政引领动力

  制度设计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学校通过强化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工作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新”的转变。完善顶层制度架构,夯实思政引领根基,构建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四级责任体系;建立党委常委会常态化专题研究思政教育工作制度,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明确各级责任主体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制度执行到位;整合多方力量,构建跨部门协同平台,通过统筹学校党委、行政、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多方主体,实现思政教育贯穿学校管理全过程,推动思政引领由“碎片化”向“系统性”转变。

深化课程改革 加强思政引领效力

  课程改革是强化高校思政引领效力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性重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思政引领效力。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建立课程思政“基因图谱”,明确各门课程的核心价值映射点,实现专业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同时着力升级优化思政课程,打造思政“金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建立思政课教学经典案例库,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加强文化沁润 挖掘思政引领潜力

  文化沁润是通过激活学生的“文化基因记忆”,使思政教育从“理论说教”转变为“唤醒内在文化认同”的过程。学校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场景,构建四维文化育人空间。通过建设书院式学校生活社区,形成实体文化育人场所;开发人工智能校史馆、建立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等,构建虚拟文化育人空间;实施“文化心理剧”项目,发扬传统美德,构建心灵文化育人空间;组建“文化传播官”学生宣讲团队,解读经典著作,打造朋辈文化育人阵地。

开展实践教学 发挥思政引领推力

  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和助推器,学校通过具象化、情境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强化思政引领推力。构建场景化实践教学矩阵,开展红色基因活化工程,让学生通过虚拟技术体验历史事件场景,实现沉浸式体验学习;搭建产业链思政实践平台,借助学校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设立“思政+专业”实践项目,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格局;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结合时代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实验室、社区矛盾调解模拟舱等新型思政实践项目,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视角,思考时代命题、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社区发展,实现知行合一。

加强数字化建设 拓展思政引领活力

  学校通过技术赋能,加强数字化建设,拓展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广度与深度,激活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和引领力。夯实数字基建,打造数字化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思政在线课程、智慧教室等,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资源云端共享和互动教学,提升学生参与感和沉浸感;利用新媒体渠道,建设全媒体矩阵,借助新媒体渠道,构建多维度传播网络,发布高质量思政教育产品,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建立“数据驱动治理”机制,推动思政育人闭环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需求,精准推送个性化思政内容,实现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持续改进教学策略,确保思政教育精准高效。

优化师资队伍 提升思政引领能力

  学校把优化师资队伍作为提升思政引领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严把“入口关”,选拔高素质人才。坚持政治标准优先,引才时严格考察政治素养与师德表现;注重人才多元化,吸纳跨学科背景人才;柔性引进实践型人才,引入有基层党政工作、行业实践经历的专家。强化“培养关”,构建全周期成长体系。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设立“青苗计划”“理论提升研修班”等项目;开展“智慧思政”专项培训,提升思政教师数字化能力。激活“动力关”,创新激励机制。通过科研教学双轮驱动、荣誉激励等政策,增强思政教师内生动力。

  (作者:狄生奎)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